基本上台灣貧富差距照現在的情況看來,只會持續增加不會減少。
因為台灣的兩個政黨很特別,大都是偏向財團,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少有偏左的現象,所以互相制衡的效果就不見了。
像美國的兩黨就可以互相牽制,資本主義實施之後如果情況出現過多,社會主義就來幫忙,彼此相輔相成,在經濟蕭條時才有轉圜的空間。
然而台灣雖然因為某些因素幸運躲過幾次金融風暴,可是基本的問題沒有解決。
再者,為什麼政府面對這樣的情況,卻還是一再的用奇特失業率的算法、基本工資政策等等不治本的方案來欺矇大眾呢?
我不是說這些政策不好,而是政府未必有心想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啊!很現實的,大家看到許多可連新貧族成為無殼蝸牛多半是同情的,但誰真的想幫助他們?
所以越窮的人越難翻身,越有錢的人錢越滾越多「是很自然的現象」。說明白一點,人也是動物,貧富差距的存在是很必然的,我們現在是要設法改變他,並非是誰造成這個問題。
知識份子或是有錢的人當然滿足現況,因為他沒有必要去顧及下層的人的悲苦。而政府寧願忽略大多數中產階級而選擇向財團靠攏,想必一定是他們之間的利益交換價值大於選票。
很可惜的是我們現在其實也不能為這個社會多做什麼,所以現在首要條件就是先設法讓自己遠離這股洪流,站在一個比較超然的立場來面對這一切。
不能一昧照著制度走,因為制度本身就是有瑕疵有缺陷的,對吧?
造成M型化等社會貧富差距的原因
本以為靠著自己的努力有一天可以像企業主般闊綽,但人是自私的(這與資本主義最初的假設─人是理性的─相違背),企業主為著自己的利益,他可能「不公平地」回饋員工,於是員工便作著他的美夢日以繼夜的工作。
政黨拿一部份的錢財去做形象建立就可以達到宣傳效果,又可以有剩餘的金錢供其使用(但使用對象實在令人疑惑)。
這最明顯的影響就是人民的聲音無法到達高層,當人民受到不公要申訴時,只能向上級申訴,但上級彼此間卻是一掛的,那人民的反應如何被接受?所以就只能默默接受企業主的剝削,任勞任怨。
另一位同學舉了名牌的例子說明現在人對金錢的看法相較於以往”足夠”的想法大相逕庭,3000元的名牌衣服與300元的夜市衣服比較,其實兩者並沒有相差多少,3000元多了炫耀性。
我想辯駁他,我認為在購買名牌的時候,其實買的不只是物品,同時還買了他的行銷手法,此外,假如付了較多的錢,又如何知道他底下的員工不會收到較公平的薪資?
貧富差距的問題不是一時一刻就能解決的,若是真如我在去民主化所說的,只有兩條路走,一是革命,二是靠著一代一代教育以淨化這個社會,但前提是在達到效果前國家還沒倒閉。
既然要追求自己的幸福,那麼你就會傾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你會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如何靠向M型社會的右邊,從來不願意放棄希望,不願意向現實低頭。
你會把失敗多半歸因於自己能力的不足,和當初自己多麼混的自責,並且有著一個夢,那就是行行出狀元,總有一天會有你的舞台。但是,悲觀一點地說,我看不見那麼多的舞台。每一個人都有著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理念,並把失敗歸咎於己,卻遺忘了大時代下總體環境的不適。
面對他國的競爭,毫無疑問地,很多人撐不住了。但是在自己國家裡競爭,卻還是有更多的人被社會邊緣化、被淘汰。今天的大學生多半只有22K起薪甚至失業,但是他們有任何對抗潮流的能力嗎?那些甚至沒有機會念大學的孩子們,將來要用什麼競爭?
資本主義的滲透已經到了各種生活的層面,包含心靈。你願意思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思考如何戰勝別人,還是思考如何拉起已經被你踩在腳下的人?多數人都是前者吧!
因此,他們不會拿自己僅有的那一點力量去推動改革,因為那樣會有連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失去的風險。而社會較下階層的人,早以失去了在社會上發言的地位與音量,他們已經不再受重視,只是一般人同情憐憫的對象,卻不再是最先被思考保護的對象。
我認為從價值觀上去看,也許這種現象也沒有對錯之分。當你以不同角度看一件社會事實,你會有不同的看法。
但這種想法過於單純且愚昧。這是一個企業已經綁架政府的時代,當政府的政策受制於企業的時候,政府已經丟失了主控權。
企業不能倒,不然會影響國家經濟、影響國民就業,企業已經與國家社會融合,完全無法抽離了。所以,當我們思考政府要如何提高社會正義(財富分配)的同時,也就等同於向企業宣戰。
擴大政府權力如果是解決的好方法且好方向,你會同意嗎?很多人也許會猶豫吧!資本主義融合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社會,並不是那麼容易同意提高政府權力的。
大家想的都不過是自己的利益而已,回到上面說過的,大家現在的心態(包含我)不過也是管好自己,想辦法且戰且走罷了。對未來同時充滿猶疑、期待與畏懼吧!
而掌握社會較多權利或是資源的人還有其子女,所跨的步伐往往大於社會大多數的人,同時也剝削或者是抵制想要向上攀升的人,來瓜分他們目前的優勢,所觸及的範圍從政治到經濟、科學 (若是以知識為無形資產的話,發明史上不乏當初創新革命成功的發明家到了老年卻打壓年輕發明家的例子),
而中產階級,也被迫在這樣二選一的環境中,往上攀升,避免在社會上失去了籌碼。如果要解決這種困境,除了改變制度等較有效或強硬的做法之外,社會對於金錢或者是階級的固有觀念,或許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源頭,
畢竟,只要大家心中還是嚮往著資本主義所建構出來的努力賺錢的遊戲規則,不管,制度怎麼改變,久而久之,還是會走回原本的狀況。
現在眾多造成嚴重M型化的原因,恐怕是現在人對於「錢」的價值觀,就像是名牌的真實意義,已經不再是因為實用需要,而是一個代表身分的表徵,
一旦視錢為萬物,則會產生許多價值觀的偏差,社會運作且媒體操控下,常常將名流視為一種崇高且人人都該追求的境界,而對於平凡或貧窮卻總是流露出一種憐憫或同情甚至嫌惡的觀感,
此時,市場經濟制度開始迎合人們的需求,名牌就要更有名牌的價值,增加了千奇百怪的配件或裝飾,有時甚至多餘,但為了就是要與眾不同,一旦這樣的惡性循環開始產生,
然而無法跳到上層而摔得傷痕累累的就到了下層,在下層中也許能過得怡然自得,然而卻在面對上層階級時顯得格格不入且不自在,就像百貨公司的專櫃,櫃檯小姐像是訓練有素般,要能在第一時間辨別出這樣的客人是不是有潛力成為他們想要的客戶,一旦被辨為下層階級,則容易遭到冷漠甚至白眼;
http://bohemia-at-web.blogspot.tw/2010/10/998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