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

宗教生命教育

摘要:

宗教教育是文化教育,同時是根本性的生命教育,從物質性的身體提升到精神性的心性世界之中,是以人性為核心發展而成的生命觀與宇宙觀,來面對生命真實感受的人際處境,從科技物化的工具理性處重視人的道德涵養與倫理實踐,進而能在現實生活中建構起真善美統一的心靈情境。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生命教育不僅不能切除或斷絕與宗教的關係,更需要與宗教有著合則兩利的互動聯結,共同教養人們的心靈世界,化解人間的混亂與現實的矛盾,具體指導擺脫煩惱與消除苦難的對應技術與方法,培養現代人自我完善的文化內涵。


所謂宗教經驗或神聖經驗,是指人與超自然力量的直接遭遇、相會、會合、一致,甚至合一等,是人對超自然力量的直觀,是難以言說的神聖體驗,表現出對此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感與依賴感,以及強烈渴望與其相交接的神秘感與安寧感。


這是宗教體驗的特殊性,其精神性的終極感受,是無法借助語言或文字來表述與解答,完全是心靈最深刻的主體感受,或者語言、文字可以作為心靈體驗的象徵符號,卻不等於神聖體驗。

這種直接來自於靈性感通的生命教育,正是當代必需正視的課題,本文分成靈性教育、靈感教育與靈修教育等三種形態來加以論述。


關鍵詞:
宗教生命教育
靈性教育靈感教育
靈修教育

一前言

神聖性的宗教體驗,是直接貫穿於生命的教養之中,是以精神性的生活體驗向內凝聚成文化的價值人格。

宗教與生命的神聖體驗是來自於直觀性情感交織與昇華而成的行為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的文化教育,是直接來自於自我意願下的身心領悟與修持,來完成人與神聖交感的信仰目標與價值實現。


此一神聖體驗本質上是無法用科學的方式來加以檢驗,是訴諸於直覺的超驗體會與精神體現,是屬於精神性的文化,其生命的教育模式是有別於重物質性的科學,雙方是分屬兩種不同的文明領域,應該是井水不犯河水,彼此不要有交集也沒有關係,不會妨害各自的發展空間。


宗教的生命教育是不需要經由科學的教育模式來支配與束縛,應尊重其原本神聖性的文化內涵。


遺憾的是,近代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科學被視為是最高的價值指針,也侵入到人類原有的精神活動之中,要求各項人文活動都要合乎科學的檢驗真理,在這樣的狀況下,有以物質文明來排斥或否定精神文明的趨勢,哲學、文學與藝術等文明大多偏重在以人為主體的精神創作,雖然與科學不兼容但是衝突不大,加上悠久的文化內涵,被視為科學以外人類重要的生活文化。


最激烈的還是科學與宗教的衝突,當以科學的檢驗標準將宗教的神聖經驗視為愚昧的不科學或迷信行為時,雙方已埋下了意識形態的對抗火種,從19世紀延續到20世紀,更在科學主義的推波助瀾下掀起了驚天動地的交戰炮火,助長了唯物論與無神論的蔓延與擴散,幾乎全面否定以神聖體驗為核心的宗教文明。


到了21世紀科學主義沒有完全消退,有些人還是無法接受以神聖體驗為核心的宗教,更無法把宗教還原到精神文明的領域之中,還是要以科學的可實驗性來檢驗宗教的神聖體驗。


其中也包含部分的科學家,企圖引進科學儀器與數據來證實宗教種種的神聖體驗。宗教的神聖體驗或許包含了某些物質層面,比如人的肉體,或許與科學有交集的成分,但是不等於宗教的神聖經驗是可以被納入到科學的範疇。


以科學來排斥宗教的神聖體驗,是文明範疇的誤用,同樣,要以科學來證實宗教的神聖體驗,仍存在著科學主義教養下的心態問題,強調科學是人類最高的驗證真理,可以從物質範疇引申到精神範疇,甚至用來主宰與判斷精神範疇的真假,認為被科學證實的神聖體驗,此宗教才能獲得信仰的認同,這是一種被科學主義扭曲過後的心態,仍以科學是唯一的真理來看待宗教,再以這樣的心態侵入到教育體系之中,排斥宗教性的生命教育。


宗教與科學的對立情結,是歷史造成的,也是文明間相互扭曲的現象,比如近代科學在發展的初期,與基督教神學爆發了爭論,日心說與地心說引發了基督教與科學家激烈衝突,這原本純屬於科學範疇的課題,與宗教神學無關,但是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布魯諾(Bruno15481600)、伽利略(Galieo15641642)等人的日心說與地動說,卻引起教會強烈批判與圍剿,布魯諾於1600年被羅馬宗教裁判所定為異端分子,被燒死在百花廣場,1616年伽利略的著作被天主教教宗列入禁書,於1633年被宗教法庭判定為重大異端嫌疑,處於終生監禁,這是宗教以其外在權力對科學的禁錮與迫害,也種下了科學反宗教的意識形態?


隨著科學的日愈發達與系統化,人們逐漸依賴科技的便利性,增強了對宗教的除魅運動,企圖以科學來掙脫掉宗教的束縛,強調科學的真理將取代了宗教的真理,科學將成為未來社會的最高價值指針。這種反彈的心態,也誤將科學侵入到宗教的範疇。


宗教侵入科學範疇是謬誤的錯置,同樣,科學侵入宗教範疇也是謬誤的錯置,雙方應回歸本位,各自認清自己的本質與範疇,如蒂利希(Tillich18861965)、湯因比(Toynbee18891975)等人提出的分離論,主張宗教與科學各有特性或不同領域,二者應區別開來與分而治之?


科學與宗教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宗教信仰無權干涉科學技術,科學技術也無權干涉宗教信仰,雙方應該可以並行不悖,不必要在不是交集處誓不兩立與一決雌雄。


科學與宗教可以是沒有交集的兩大領域,歷史上的各種衝突是各自不安本位侵入他者領域所造成的,背後是夾雜著各種外在意識形態的對立,不是科學與宗教本質上的矛盾。


真正問題出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是宗教過於強勢就是科學過於強勢,造成各種難以避免的對決心態,甚至引發出全面性文明間的強烈對抗,其激烈程度不亞於武力對抗的世界戰爭。


各歸本位是宗教與科學應該謹守的立場與本分,即宗教回歸宗教,科學回歸科學。所謂宗教回歸宗教,是指對宗教的認知應著重在宗教的神聖體驗的本質及其發展而成的神聖領域,其他外在的宗教形式只是用來幫助人們體驗到宗教的神聖內涵,若這些外在形式發展成世俗權威參與社會運用,已不屬於宗教的神聖本質,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化工具。


宗教的本位是專指神聖的體驗,是超越一切世俗的形式,提供最高的精神安頓,其最終目的是經由神聖的體驗將人與宇宙關聯起來,感通或契入到神聖領域變化自身的生命氣質,展現出圓滿自足的價值世界。


所謂科學回歸科學,是指對科學的認知應著重在自然與社會的非精神領域上,是建立在物質的可實驗性與可重複性的法則,科學本質上可以說是一種認知活動,是以嚴格的邏輯或數學性的演繹步驟,來從事理論建構,以及運用有組織、有效控制的實驗過程,來從事經驗數據的獲取?


宗教與科學最大差別,就在於非客觀的認知體系,是建立在主觀的精神證驗上,是不可實驗性與不可重複性。


嚴格的區分宗教與科學的根本分際之後,或許現代人們可以擺開長期歷史糾纏下的對立與衝突,重新思考科學與宗教相互對待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建立在二者的相互尊重上,科學尊重宗教的神聖體驗,宗教尊重科學的客觀認知,不要用神學的觀點來排斥科學,也不要用科學的方法來否定宗教。


所謂尊重,還包含對二者本位的堅持,不必用科學的方法去證實宗教的神聖經驗,也不必用宗教的神聖經驗去佐證科學的命題。


但是在二者有了明確的分際下,宗教可以引進科學的方法來處理非神聖領域的相關課題,比如宗教行為與宗教組織等,雖然是源自於宗教性的神聖實踐,但是其實踐形式包含有物質的層面,可以接受科學範疇的分析與檢驗,但是只局限在宗教的外在形式,包含神聖經驗的外在形式,不能延伸到宗教神聖領域,比如“宗教社會學”關注的是作為社會組織的宗教形式,視宗教是一種社會群體現象? ,可以採科學的方法來理解宗教群體的運作模式,卻不能涉入超自然的信仰本質。


又如“宗教現象學”是以科學方法觀察宗教生活與宗教行為,甚至深入內在宗教經驗的觀察,是從經驗科學的立場去研究宗教現象,企圖去解釋宗教現象的神聖內涵,但是不能完全等同於宗教的神聖體驗? 。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應尊重宗教這種不可驗證的神聖內涵,尊重生命主體主觀性的精神教育。


宗教的神聖體驗,本質上是無法言說與難以描述,任何的言說與描述,只是企圖對現象的分析與註釋,這種解說或許可以採科學的方法或哲學的方法,幫助人們理解宗教的神聖本質,但是不能等同或替代宗教自身的神聖體驗。


這正是宗教之所以為宗教的最大特徵,宗教不同於哲學、文學等精神文明,就在於不必用語言或文字來表述,直接進入到信仰者的直接體驗與特殊感受之中。所謂宗教經驗或神聖經驗,是指人與超自然力量的直接遭遇、相會、會合、一致,甚至合一等,是人對超自然力量的直觀,是難以言說的神聖體驗,表現出對此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感與依賴感,以及強烈渴望與其相交接的神秘感與安寧感?


這是宗教體驗的特殊性,其精神性的終極感受,是無法借助語言或文字來表述與解答,完全是心靈最深刻的主體感受,或者語言、文字可以作為心靈體驗的象徵符號,卻不等於神聖體驗。這種直接來自於靈性感通的生命教育,正是當代必需正視的課題,本文分成靈性教育、靈感教育與靈修教育等三種形態來加以論述。



二宗教的靈性教育
宗教的生命教育可以稱為靈性教育,其目的在於教育人們體認自我的生命本質,經由信仰來確立自身存在的目的與價值。


所謂靈性教育或可稱為人性教育,肯定人性與靈性是合而為一的,人的生命是相應於宇宙所有生命的內在本質,是超越出肉體的有限形式,理解到人與宇宙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一體關係,培養與教導出人們對宇宙嚮往與回歸的情感,形成明確宇宙圖式的體認,確定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與存在意義?


宗教的生命教育是著重在以人作為主體的價值實現,是將神本的信仰導入於人本的生命自覺上,宗教的終極實體是用來實現人在宇宙中的存有地位,從靈性的一致與相通關係,將人的肉體生命從有限性提升到無限的精神境地,終極實體的靈性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親近,而是內在於人的生命之中,人性才是宗教最為根本的關懷課題,也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主題,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導人們真實地面對自我的生命,在靈性的體驗下安立自我的生存意義與生活目的。


生命教育不是外在的知識教育,應該是內在的心靈教育,直接關注的是生命主體的精神活動,追求的是肉體與靈性合一的神聖體驗,能超越出感官的求生慾望與死亡恐懼的心理狀態,真實地面對個體生死存有的終極內涵。


生命教育是要增進人們對自我人性的理解與覺醒,領悟到相應宇宙法則的道德秩序,從人與神的體驗過程中產生出生命的根本轉變作用,從超驗的體會中發展出普遍的道德法則,來化解人們自私自利的慾望需求下所造成的混亂與失衡的現實狀態,經由引進宇宙法則的生命修持,開拓出平衡與和諧的生活境界,人們在這種精神教育的根本轉化下,學習到自我舉止、知識、心理質量等方面的修養工夫,強化內在人性的文化素質,以完善的生命本性來對應自然的宇宙法則,重視的是以心靈為本位的真誠外露行為,通過與他人形成適宜的關聯而自我實現?


生命教育是要人完成自身存在的本質價值,進而展現出合乎宇宙秩序的人文活動與社會活動。


生命教育最基礎的課題,應是對宇宙根本圖式的理解與掌握,即是將各個宗教龐大的宇宙論,濃縮為簡要的圖式上,將復雜的觀念體系簡化為淺顯易知的圖式符號,直接表述出人在無限空間與永恆時間中的生存地位,清楚地掌握人自身與宇宙對應的生成法則。


宗教是將人的生命形式擴展到宇宙與人類的起源處,肯定人與終極實體都是形而上的超越存有,不能從物質的肉體形式來認知生命,而是從人與天地萬物相通的靈性來探求生命的本質,是源自於“萬物有靈觀”,或稱為“泛靈觀”,這是19世紀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 Tylor18321917)提出的理論,將“萬物有靈觀”視為宗教最低限度的定義,理解到人與萬物的肉體是要死亡或消滅,但是其靈魂能夠繼續存在,甚至上升到威力強大的諸神行列,進而能影響與控制著物質世界的現象與人今生與來世的生活,肯定人與神靈是相通的,彼此間有著命運與共的相聯關係?



後代各個宗教對於人與天地萬物的靈性交感課題,大約發展出如下的三種圖式:



(一)人與天地相交的圖式
這以“天”與“地”來象徵宇宙的二個分位,再將“人”穿插在“天”、“地”之間,肯定“人”的生命是對應著宇宙的自然運行規律,是可以與“天”、“地”等並立為三,


這是一種古老素樸的宇宙觀,不僅肯定“天”與“地”在宇宙造化流行中的神聖地位,重視天體與大地運動變化的規律法則,同時抬高了“人”在“天”與“地”之中參與自然秩序的和諧運作,進而將“人”的主體生命與“天”、“地”等靈性生命混雜為一體,


當將“天”與“地”提升到宇宙靈性最高的終極地位時,同時也將“人”的生命與“天”、“地”等終極生命相連結,從宇宙運行的道化規律,將“天道”、“地道”與“人道”的現像等同起來,認為人生命的存有秩序是等同於宇宙原理與自然法則,強調“人”具有著等同於“天”與“地”之道的生命德性,可以經由內在於人的心性修持,開啟出與“天”、“地”等相通的形而上生命,發展出合於道的心境與人格形態?


在道的相通下,有著天地人合一的觀念,或者稱為“天地人三位一體”,即天地人在靈性上原本是分屬在不同的三位上,但是彼此可以相感與交通進而能合為一體。


延續著原始宗教而來的各種民族宗教大多保存著此種宇宙圖式,將人的靈性與天地靈性加以互滲甚至合一,認為人與天地之間是可以進行靈性相通、相交與相感的宗教體驗,人的靈性雖然會受到天地靈性的宰制與主控,但是也可以自為主體地參與天地的道化作用。


(二)人與鬼神相交的圖式
這是以“鬼”與“神”來象徵靈體的二個分位, 再將“人”穿插在“鬼”、“神”之間,意識到“人”的生命是對應著超自然的“鬼”、“神”等靈性,理解除了“人”有形的生命形式外,還關注“鬼”與“神”等抽象性與超越性的生命形式,肯定“人”、“鬼”、“神”等三種生命形態不是對立的關係,彼此間也有著相互交流與感通的互動作用。


鬼”與“神”是從人的利害與善惡來加以區分,“神”是利與善的象徵,“鬼”是害與惡的象徵,在人們通神避鬼與以神治鬼的心態下區分為三?


但是“人”與“鬼”最終還是要朝向於去惡向善的修持,以生命的自我淨化歸向於神,有著人鬼神合一的觀念,或者稱為“人鬼神三位一體”,即人鬼神在靈性上分屬在不同的三位上,彼此可以經由靈感的契合會通於神的超越靈性上。


這仍是從原始宗教留傳下來的宇宙圖式,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等一神信仰則不採用此種宇宙圖式,僅保留了上帝為唯一神,否定了其他鬼神的存在,也切斷了人與上帝合一的關係,基督教的三位一體,指的是聖父、聖子與聖神等,是上帝的同一自體,純就上帝的超越性來說,是自成一格的宇宙圖式,最多只能論及人神合一的可能性,沒有人鬼神合一的觀念與思想。



(三)人與天地鬼神相交的圖式


這是以“天”、“地”、“鬼”、“神”等來象徵終極實體的四個分位,再將“人”穿插在“天”、“地”、“鬼”、“神”之間,此一圖式是由前二圖式並列交叉而成,也是從原始宗教留傳下來的宇宙圖式,將像徵自然的“天地”與象徵超自然“鬼神”聯結起來,形成抽象存有的四位來對應實有的“人”,此四位象徵自然與超自然的宇宙秩序也可以合而為一,象徵神聖性的最高存有,能以超人的宇宙能量來宰制與掌​​控人們的生存環境,“人”也具有統合“天地鬼神”的主體能力,能以自身作為核心來參與天地的自然造化,從陰陽消長的宇宙法則領悟生命存在的規律,也能參與鬼神的靈性變化,從幽明感應的交際關係建立生命對應的秩序?


人與天地鬼神有著合一的關係,或者稱為“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即天地人鬼神雖然分屬在不同的五位上,彼此在靈性上可以相互統合為一,肯定人能與天地合其序也能與鬼神合吉凶,人性是可以上升到天地鬼神的靈感自覺上,和自然與超自然的宇宙能量一體相應,或者將天地鬼神視為道的一體四位,則可以簡化為“人道合一”的宇宙圖式,說明人可以經由對道的證悟來契入宇宙的本原與生命的本原,人性可以自我圓足於道化生命之中。


以上三種宇宙圖式有著共同的主題,肯定人的主體生命是居於宇宙運作的核心,宗教的靈性教育即是以人為核心的生命教育,肯定人自身靈性的生命自覺,落實在人性圓滿自足的道德主體性上,將人的生命本質安放在宇宙根源的道上,天地鬼神可以上升為最高的終極實體,卻離不開與人相互成就的價值實現上,肯定天地運行的道是涵攝在人性之中,人性具有著展現宇宙運行規律的存有秩序,是與道有著共同的根源,相信在自我生命無窮的向上努力下可以實現出道的極致境界。


這樣的生命教育即是人性教育,著重在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命本質上,肯定人性自我實踐的修道工夫,雖然仍保有終極實體的信仰情感,但是重點還是在於以人為核心的自我實現上,關懷的是人自身的本質、使命、理想與終極意義等存有價值。


既使是一神論的宗教,認為上帝是宇宙所追求的最終原因與最終形式,人可以從上帝最高的人格處來保證個人的自主性,以達到最高程度的自我實現,進而也強調個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肯定人格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自我創造與自我控制的力量?


所謂人性教育,不是指順應人們貪生怕死的生物本能,而是著重在生命主體意識教化下的終極關懷與精神建構,超越出物性形式的生命狀態,致力於心性的道德自覺與行為實踐。


人性教育具體來說或可稱為生死教育,教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學習養生送死的觀念與技能,重視生命的存有與死亡,理解到肉體的生死原是自然本有的規律,但是生命的存有價值是直通於宇宙本體的精神境界,能以具體的養生運作來實現與天地鬼神相應的存有之道,這正是靈性的自我體認與教育之法。


養生不是著重在肉體生理形式的保養上,應著重在心性自覺的生命體驗,將人的生存價值擺在上列的三種宇宙圖式之中,確立自我生命在宇宙中的地位,進而體認到人與終極實體相應的存有價值,領悟到一體化的形上生命,勘破死亡的形式關卡。


這種生死教育,可以幫助人們培養較為健全的生死智慧,建立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以便保持生命的尊嚴,而到生命成長的最後階段,也能自然安然地接受死亡,維持死亡的尊嚴?


生死教育的重點還是偏重在教導人們勇於面對死亡的課題,尤其是宗教的靈性關懷更重視的是對死亡禁忌的突破,理解到死亡是生命週期的必然現象,進而能坦然地面對與接納死亡,追求活的有意義與死的有尊嚴的生命歷程。


當宗教提升生命的靈性層次時,必將協助人們處理死亡在生命中的角色現象,以死亡教育來增進人們的生命能量與人際關係的質量。宗教的死亡教育本質上是要教導人們體認生命的意義,通過對死亡的認識,思考存有的目的,積極地承擔生命應盡的責任,能面對自己或他人的臨終與死亡時的心理準備?


宗教的神聖性啟示與教導,是有助於化解人們對死亡禁忌的執著與迷失,直接訴諸於信仰的情感與體驗,跳脫出人們避死求生的本能需求,​​以神聖的靈性來超越死亡的界限,以種種相應的儀式行為與精神教育,協助人們實踐現世生命的安全與幸福,以及死後世界的永恆與安詳?


宗教的死亡教育,是以神聖的精神體驗來對治世俗的死亡禁忌,以超越死亡來建立自我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死亡教育主要落實在安寧療護、悲傷輔導與喪葬禮儀等關懷上,是直接面對死亡的靈性自覺,突破人們長期貪生怕死的死亡禁忌,理解到生命不能停留在肉體的層次上,應從心靈的教養來面對死亡來臨的各種情境,以健康的靈性自覺來領悟生命永恆的存有價值,強化人類主體性的心靈覺醒能力,將有限的肉體安頓在無限的宇宙之中來建構安身立命之道,能以神聖存在的個人領悟勇於面對臨終與死亡的挑戰,以靈性自足的能量來進行自我轉化與自我創新,以最為貼切的精神體驗來承擔死亡象徵下的終極安頓。


死亡教育是教導人們直接面對死亡歷程的處理方式,除了對臨終者適切的關懷與陪伴外,更要克服因死亡所造成的身心失落與哀傷,經由靈性的信仰力量來領悟生命的有限,善加運用自我生命與重新整理價值次序?


宗教還能經由儀式的操作來帶領人們安然度過死亡的歷程,經由法事的演示程序來擴充人與終極實體的感應關係,重建人在宇宙中的靈性地位,協助人們從現實存有的缺陷中超越出來,提高自我的生命層次與精神境界。



三宗教的靈感教育


宗教雖然重視人本的生命教育,但是仍保有著濃厚神本的靈感教育,著重在對終極實體的精神體驗,將人本寄託在神本的神聖感通上,與純人本的生命教育是有些距離,雙方還是可以分流發展。


宗教的靈性雖然可以形成人文化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可是在特有靈感思維的活動下,在人的生命之上還是要安置有超越的終極實體作為宇宙的最高象徵者,相信此一象徵者能掌握宇宙的生存秩序與支配人類的行為法則。


此象徵者每個宗教有各自不同的稱謂與敘述,大多還是認同其威懾性與神秘性的超越地位,是在一切生命之上的最高能量,進而主張人與終極實體有著互相感應的交接關係,彼此間必須時時刻刻的相交會與相通達,才能成就人體生命存有之理。


這種靈感思維正是宗教之所以為宗教的最大特徵,發展出宗教信仰特有的靈感教育,教導人們對神聖性與精神性實體的景仰與崇拜,渴望與其溝通與感應,在靈感相應的過程中將人的意願傳達給神,將神的旨意宣告於人,進而人也可以上通於神境,達到天人合一與人神合一的和諧狀態?


人神合一或者天地人鬼神合一,是建立在虛與實的靈感相應上,認知到人的實有世界是關聯到抽象的終極實體上,彼此是息息相關甚至是連為一體,人們期待透過與神的感應過程中,能交接神的力量來判別生活的吉凶利害,進而協助實有世界來趨利避害,在如此的靈感思維下,宗教的發展是建立在靈感教育的傳播與弘揚。


所謂靈感教育,是教導人們能直接或間接與神來相遇、會合與合一的教化系統,培養出直觀的神聖體驗,強化自我信仰的宗教感情,深化對終極實體的仰慕與感恩之心,致力與其合為一體的感通狀態。宗教的堅定信仰是建立在如此的靈感教育上,強化人們虔誠的信念與奉行的意志,自覺到超越世俗與超越自身的精神滿足。


這種靈感教育是建立在人們自我神聖性的體驗上,激發起精神淨化與超越的熱情動力,更加強化對終極實體的精神需求,肯定此實體是人生命終極的歸宿之地,也是生命得以永恆的價值依據。


靈感教育或可稱為“神聖教育”,是用來教導人們深入神聖領域的精神探尋,從信仰中獲得心理的寄託與慰藉,也能確立現實生活的穩定與和諧,能在靈感交接中達到永存與博愛的生命體驗,建構出體現神聖意​​志的倫理行為。


宗教在社會的作用本質上就是一種神聖教育,是建立在對終極實體的信仰與體驗上,以靈感吸引民眾願意致力於神聖的交感經驗,追求與神相應的超驗生命境界。


宗教與其他人文領域最大的差異就在於神聖教育上,“神聖”可以說是宗教領域特有的解釋範疇與精神範疇?,是​​自我特殊的神秘體驗,意識到宇宙奧秘的存有,進而強化了彼此間的超驗感受,追求不可量度的精神感通,在心靈上起了高度的教育作用,從靈感中重視自我聖化的生命提升。


神聖教育是累積各種密契經驗的自我教育,是無法從外在的知識層面入手,是要回歸到心性的直觀體驗上,以開放性的心靈來進行智慧性的精神啟發。


宗教的靈感教育是精神性的生命教育,最好不要擺在當代科學領域的知識體系之中,靈感教育不是建立在客觀的理性經驗範疇上,是無法經由實驗與知識的探索來進行理解與掌握,是一種不需要工具理性的形上證悟,是跳脫出科學的物質世界的精神教育。


這種精神教育主要是透過心靈主觀體驗而來的信仰情感,是感性與靈性的自我教養,是內在生命深層化與意義化的價值建構,是建立在終極實體臨現的啟示上,這些啟示的靈感是經由語言與儀式等象徵性符號來傳達,但是此象徵性的符號只是表述存有的工具,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人心與超越界的精神感通,追求與超越界相互接觸下的生命境界。


人們對終極實體的啟示仰賴的是自我悟性的教育,必須本身心靈具備有自我超越的性質,主動地聆聽與接收超越的訊息,直接在終極實體的啟示下來照明自己的生命。


靈感教育是強化人們對神聖啟示的感應能力,反省地覺知終極實體的全盤展現?


靈感教育是屬於宗教的神聖範疇,重視的是精神的領悟教育,而非世俗的利益教育,不能只關注神聖符號的外在形式,在缺乏靈感經驗的情操下轉而成為功利性的靈驗心態。


所謂靈驗心態,是指靈感教育的異化形式,扭曲了宗教符號的聖化內涵,不是以神聖的價值理念來指引世俗的生活實踐,反而是以現實的世俗需求來支配符號的價值走向,窄化了符號原有的宗教神聖功能,形成了追求悸動性與神秘性的靈驗心理,將超驗性的靈感下降為交換性的靈驗,成為民眾追求俗化利益的神聖性手段,此時宗教的神聖領域早已支離破碎與殘缺不全。


靈感教育是神聖的精神教養系統,靈驗心態則是精神教養不足的俗化系統,在當今社會精緻性的靈感教育有逐漸凋零與沒落的趨勢,代之而起的靈驗心態的猖獗與盛行,企圖將神聖的符號操作用來追求生存利益的現實滿足,導致靈感教育的靈驗化,將靈感的神聖經驗轉而成為迎合現代人世俗需求的投機工具,追求眼前的現世利益,忽略了靈感的終極目標?


靈驗心態是導致宗教神聖符號異化的最大元兇,扭曲了宗教生命教育的實踐場域,造成靈感的神聖教育功能也遭受到誤解與排斥,人們專注的是想藉由各種神秘儀式來獲得招財進寶與萬事如意的種種福報,將儀式的靈感性轉而為靈驗性的滿足,忽略了其中像徵神聖相交的符號功能。


比如從原始宗教傳承至今的降神儀式,是經由少數具有通靈能力的人,代表人們與終極實體交涉與溝通,象徵超越界的臨在,以及神人相互感應的交際模式,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靈感教育,降神的巫與巫術是原始宗教最為核心的文化內涵,在信仰中反映出人類早期人神關係的形上觀念與虔誠情感,是經由靈感的儀式教育人們,以神聖體驗豐富主體性的生命感受,傳承了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的宇宙觀念,強化了人與終極實體互滲與交通的生命關係,將生命安置在宇宙超越的境界之中,至於生存優化需求的靈驗是在靈感教育中得以實現,靈感與靈驗是一體的。


遺憾的是,現代人缺​​乏傳統宗教完整的靈感教育,追求降神儀式神秘感通的靈驗性,忽略了信仰教育精緻傳播的靈感性,導致降神儀式失去了其形上的文化養分,在靈感與靈驗的分離下,淪落成一種神秘性的操作行為,甚至是被當代科學視為愚弄民眾的迷信行為,實際上是現代人缺乏靈感教育下的相互愚弄,宗教的神聖符號成為代罪羔羊。


這種代罪羔羊的神聖符號為數不少,比如也是從原始宗教傳承下來的占卜儀式,成為人們靈驗心態下的犧牲品。


占卜實際是人與終極實體溝通的另種重要符號系統,肯定天地萬物間存在著各種超自然力的交感訊息,是源自於原始社會的前兆信仰,體認到像徵終極實體的神聖訊息是無所不在的,舉凡地上動植物的變態,天象的奇異現象,氣候或季節的不時,人的夢與人體變態等都能進行占卜,還有不少人為的占卜方法,如獸骨卜、龜甲卜、筮佔、星占等,進而從占卜中發展出各種象徵宇宙運行原理的術數符號,如從占卜時空對應的數字符號發展出陰陽五行的學說,成為天地萬物生剋與流轉的象徵系統?


可惜的是,現代人只要術數符號與儀式的靈驗,缺乏系統性的靈感教育,將占卜淪落為命運演算的工具,側重在占卜工具所顯示的兆文與訊號等,作為判斷人事吉凶禍福的依據,忽略了其背後象徵陰陽交替的宇宙法則,只求特殊通神的靈驗能力與預知能力,來為自己消災解厄。


這種講究靈驗忽略靈感的行為,是一種不周全的宗教活動,或者說有宗教的目的卻缺乏信仰的情感,只是想假借靈感的神聖力量,來滿足世俗的生存需求,將神聖的宗教體驗錯置在功利的感官慾望上。


這種錯置也經常出現在後代道教與佛教的符咒法術等神聖儀式上,忽略了佛教與道教精緻的義理與靈感文化,只求咒語、符籙等儀式的神奇與超感的靈驗能力。


宗教的各種法術科儀是延續著神人交感的神聖體驗,講究的是彼此間類似特異功能的互動作用,是源自於天道流行的奧秘感通,彰顯出人的生命與天地萬物間的能量聯結,比如道教可以經由步罡踏鬥、叩齒捏訣、焚香念咒等法術,強化出人體神氣,交通終極實體,在靈感的相應下擴充出道法的神奇作用。


道教各種役使鬼神的法術,是先要提升自身的生命境界,達到與天地鬼神合一的宇宙本原,再從一心而通萬法,進而展現出呼召風雷、伏魔降妖、祈晴止旱等儀式感通的作用?


荒唐的是,現代人只要符咒的靈驗作用,卻不求生命淨化的靈感教育,造成遠離靈感的靈驗需求與符咒需求,在宗教活動中失去信仰的神聖情感,異化了人類長期精神實現的信仰內涵與宗教形式。


這樣的現代人是缺乏宗教的教養,是無法相應於終極實體的超驗境界,是難以感通神聖存有的宇宙秩序,是掉落在世俗的現實環境中來渴望神聖的靈顯與救度,但是這種渴望若無靈感的生命體驗,剩下的只是庸俗化的工具性格,利用降神、占卜、法術等神聖儀式來謀求現實的生存利益,是異化了神聖體驗為俗化工具,只展現出人們爭名奪利的生存慾望,是披著宗教神聖外衣來求取世俗效用,這樣的靈驗心態,不僅扭曲了宗教神聖的信仰本質,也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假借神聖的儀式符號來助長人性貪瞋痴的慾望,一再地掉落到人性的自我陷阱之中。


宗教的靈感教育是有助於人性的自我昇華,是要超越肉體的形式達到靈性的淨化,但是在靈驗心態下,人性不僅無法提升,反而製造出不少執著而往下拖累。


民眾的靈驗心態若經由適度的宗教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啟發,是可以提升到神聖的靈感層次,說明靈感與靈驗不是對立的也可以是相通的,靈感會產生靈驗,靈驗也可以相通於靈感,其前提是需要有完整性的宗教教育與生命教育。


民眾的靈驗心態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信仰的支柱與動力,可以從靈驗處感受到靈感的無所不在,進而產生了神聖的宗教體驗,能與終極實體相交接。問題是出在以靈驗的情感與行為取代了靈感的神聖地位,誤以為靈驗就是靈感,缺乏對終極實體的信仰情感,僅致力於神秘交通的儀式操作體系,企圖以符咒的神奇法術,來滿足消災解厄與祈福禳災的世俗利益,這是將宗教的神聖性錯置在世俗的功利需求上,缺乏心靈層次的靈感體驗,最後只剩下對符咒神秘行為的崇拜,形成了狂熱的宗教情緒,熱衷於神秘儀式的悸動情緒,強化與神秘世界交感的強烈慾望。


這種慾望,神聖的成分減少了,世俗的需求增多了,只是藉助儀式符號大演一場人性的醜陋鬧劇。


現代人的靈感教育是極為迫切而需要的,既使不是宗教徒也是需要靈感教育或宗教教育,理解宗教神聖體驗的特有內涵,不必以科學理性來排斥宗教,也能避免掉落到對靈驗與符咒的執著心態。


靈感教育是一種還原宗教本來面目的精神教育,不是用來宣傳宗教的神聖領域,也不是用來否定宗教的神聖領域。


終極實體原本就是超越的自我存在,靈感教育是要教導人們回到自我心性處去交接與領悟,不是靠外在的權威逼迫而承認其存在,不管自己是否具有靈感的能力,都要以坦然的心態,尊重一切靈感的存有,信仰是精神性活動,尊重所有信與不信的人,共同關懷的是繼續維護生活中的自然秩序與人文和諧,重視的是生命不斷的自我淨化,這樣的人可能沒有具體的宗教信仰,卻有著真實的靈感生命。



四宗教的靈修教育


靈修是在靈感教育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生命淨化的修持工夫,更加重視人與終極實體直接相會與合一的感通境界,重視的是自身本體存有的終極證悟,契入到與道合一的同構對應之中,將人的生命擴充到宇宙的運行秩序,經由參與天地的化育圓滿一切的存有。


靈修教育是回歸於道的生命修持,是在修道的身心狀態下不斷地提升自我靈性的交感能力,深信人的主體生命也可以達到與終極實體合一的造化境界,肯定自我的生命力具有無窮開展的可能性,可以經由修持展現生命存有的奧秘,證得永恆無限的解脫之道。


靈感與靈修也是一體相通的,以靈感來帶動靈修,以靈修來成就靈感,肯定人性本質上就是神性的擴充與完成,終極實體能通向人,人也能通向終極實體,確信人具有著與終極實體合而為一的主體性與實現性,人可以經由靈修的方式實證與神一樣的精神存有,可以無限的開啟將生命通向永恆的宇宙。


靈修教育的對像不是一般重靈驗與符咒的群眾,是已具有相當宗教涵養的修行者,對神聖的存在有著圓足的領悟與體驗,不是以求功德的心理來交接終極實體,企圖獲得各種迴向的利益,更不是基於懺罪謝愆與祈恩請福的效驗需求,而是源自於自我心靈的精神創造,主動地在聖事、禮儀、倫理與修持上強化靈感的體驗,積極地在人神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人性的存有價值,在靈修的精進下能突破有形身體的限制,使靈性達到出冥入神的超越境界。


靈修教育是很難在信眾層級上普及與推動,應是對宗教的精英分子進行更高層次超凡入聖的精神教養,不是停留在與神感通的靈感體驗,更關注的是得道成仙或悟道成佛的身心修持,重視生命無限開發的終極實現,是成就合乎宇宙秩序或體現神聖意​​志的生命實踐,以不斷地修身養性的奮鬥來契合永恆的超越境地。


這種教育的對像是要有強烈主體生命自覺的人,已能從人神交感進入到人神合一的境界,將人生與宇宙通貫為一體,以靈修來圓融自我無限的生命。


靈修教育或可稱為法門教育,重視的是各種身心修持的方法,經由法門的引導修煉,可以深化自我的生命能量達到與道合一的妙用。

道教與佛教有不少的修行法門,尤其是佛教號稱有八萬四千法門,是因眾生的文化層次不同開啟了多重與多樣的修行方法,來引領人們展開進入宗教體驗之中的修道生活與修行法門。道教有著豐富的靈修經驗與技能,肯定人體就已存在著與終極實體同性的道與氣等對應結構,經由身體的存思、守一、行氣、導引、化神、實精等修煉方法,能契合天道運行的規律轉為永恆常存的神仙生命,到了唐宋以後結合了各種身心修持的方法,從外丹發展到內丹形成特殊的煉丹術,重視人體的自我鍛煉的修行方法,將人身當作爐鼎,以精氣神為藥物,在一定的火候程序下結成聖胎的內丹,其程序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步驟極為複雜,形成多元的修持法門。


佛教也相當重視人體的身心修持,提出各種解脫痛苦與證得涅槃的方法與路徑,佛陀提出了八正道、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等七項三十七條方法,合稱“七科三十七道品”,涵蓋了人的精神與生活,有助於修行者處於完全不同於世俗價值觀念與生活觀念的精神狀態,能達到終極解脫的佛菩薩境界?


後代佛教唯識學提出“五位百法”的修習進程,以因應眾生的需求,找到各自精神相應的位置與修行方法。


靈修教育是側重在因材施教上,是要因個別不同的才性而形成各自有異的教法,比如佛教雖然主張眾生是平等的,但是業報不同,精神的生命層次也就有所區別,有欲界的地獄、惡鬼、畜牲、人、修羅、天人等六道,以及色界無色界諸天的高級天人,乃至各類阿羅漢、十地菩薩與佛等,因各自果位的不同教法也很難一致,必須因應眾生各自的雜染因緣推出各種對治的修道之法,比如藏傳佛教根據《廣論》發展出因應眾生的“道次第”教法,先教導眾生開啟入道修學的基礎方法,了解生死無常進而有行善去惡的修行意志,將有心修行者依其生命等第傳授下、中、上等三士道,下士道的內容為:念死無常,觀惡趣苦,皈依三寶,深明業果。


中士道的內容為:思惟苦諦,思惟集諦,思惟十二緣起,抉擇解脫正道。上士道的內容為:發菩提心,受持儀軌,學菩薩行。以上的修行次第是依眾生的才性發展而成善巧方便的法門,使佛教大小乘的教法得以融通無礙,成為可以漸次修行的內容?


靈修教育的因材施教在於等級的次第修持上,天主教也將靈修生活分成三級三路,主要也是因應信眾自身的靈修程度依次進展,避免在靈修生活上出現削足適履的偏差。


第一級稱為“始修”:開始度天主的生活,因還有不少的私慾偏情與聖德阻礙,必須下一番滌蕩與磨煉的工夫,著重在“煉路”的靈修,依靈修的狀態實踐滌煉工作的深度、幅度與時間的長短。


第二級稱為“進修”:在基督化生活中有相當的進展,以了解與實行福音為主要的靈修工作,著重在“明路”的靈修,但不可放棄“煉路”的工作,多下點工夫認識與師法耶穌。


第三級稱為“成德”:其福音化生活已到達成熟境界,已能專心為天主生活,在行為上尚未達到止於至善的境界,還須努力奮鬥,朝向完全獻身於主的目標邁進,著重在“合路”的靈修,結合天主的路線,以成就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主教靈修的目的,是要信徒走向基督生活的飽和點與愛德的成全境界上,在自己生活形式與職位上,修煉出同一愛德。


靈修教育是高層次的生命涵養,更要時時關注自己的心性避免產生出“靈通心態”,所謂“靈通心態”,又稱為“神通心態”,是在靈修的過程中產生了追逐靈通的意念與方法,最後導向於靈通,失去了原來靈修的本懷。


靈修與靈通原本也是一體的,靈修可以帶出靈通,靈通也能成全靈修,二者是可以相輔相成,展現出人與終極實體合致的生命境界,自然產生種種超凡入聖的特異功能。


問題是出在靈修的目的不是為靈通,靈通只是附帶的產品,是可有可無,不能因追求靈通反而遮蔽了原有靈修的初衷,但是現代的靈修者往往把持不住自己的心性,著重在開發人體超越神能的靈通能力,迷失在各種法門的修持過程中,追逐異於常人的神通法力,甚至以各種神通法力來自誇自耀,或者以此吸引信眾的供養,投合民眾執迷神通的心態,就更加遠離靈修的根本宗旨。


各個宗教實際上都是重靈修教育而反對靈通心態,如道教雖然重視靈修而來的各種神通法術,肯定經由修持會出現各種超越常人的生命功能,比如漏盡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等,能具備見常人所未見與聞常人所未聞的特殊能力,能達到出神、收神與放神的超越境界,但是在道教的靈修教育中,不是以靈通做為最高的修持目標,反而認為這些神通現像只是通往人生超越峰顛途上的奇花異草而已?


道教雖然有各種佔驗的通神法術,但是這些法術都是配合道法的靈修而來,強調道是法術之體,法術是道之用,都是本之於道的終極體驗,強調法力是來自於心與道的修持,是合乎自然之理的玄奧技能,肯定的是人體經由修煉,能與宇宙等值,能與宇宙同一變化,便可以推算吉凶與統攝變化,以通神之法來指揮鬼神,這是本之於道的無窮威力,通過法術得以體現。

道教的法術主要還是建立在以人為主體的生命修為上,要求的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靈修境界?


佛教也是反對修行者的靈通心態,否定為追求神通而來的修持,主張修行的主要目的,是要在宇宙萬像中覺悟生命永恆的本性,不是要在本性之外展現世俗妙用的神通,靈通不是修行所想達到的境界,這是背離佛教靈修的宗旨,佛教是要以人性來證悟佛性,跳脫出現世無邊的煩惱熏習與污染壓迫,直接從人性處提升到涅槃境界,以身心自在契入佛法的無盡妙用。

佛教靈修教育主要還是關注人性在宇宙中的生命本質與存有地位,實現各種人生解脫的途徑與法門,其中或許存在著神通,但不是佛教追求的目標,也可能只是救度眾生時隨機應變的方便法而已。


佛教也有類似道教重法術的宗派,如密教或稱秘密教,在印度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曾大量地攝取吠陀教、婆羅門教等教義、神話、咒語、儀軌、法術等,著重在身密、語密與意密等三密修持,身密是指身結印契,語密是指口授真言,意密是指心住瑜伽觀想,會產生各種神通妙用,但是密教還是著重即身成佛的修行目的與方法上,以三密對治三業,以結印契淨除身業,以誦真言淨除口業,以心作觀想淨除意業?


靈修與靈通的差別,在於修行者自身心性的堅持與奉行,不因靈通的妙用而忽略了靈修的終極關懷,導致神聖價值錯置或誤用在世俗的形下利益或功德的追求之中,雖然號稱能在修行中可以獲得種種殊勝的特異功能,但是實際上身心還是受到污染,無法斷除一切罪惡與無明,達到真正完美純淨的靈修狀態。


靈修教育是要教導修行者能真切領悟生命主體的道化體證,以靈修的方式來強化靈感的能量,激發出生命的無限的潛在力量,靈通是自然地展現在其中,是身體與宇宙合一的精神性內涵,是直接來自於神聖的信息與力量,是無所求下的自然實現,若有所求則掉落到世俗的福報需求,助長現世利益的功利性格,只追求靈通而忽略了靈修的精神教導,如此修行者將導致宗教更嚴重的異化,引起人們對宗教的誤解,甚至排斥宗教與否定宗教的神聖內涵,不僅無助於宗教的弘揚與宣傳,反而將宗教推到難以永續發展的深涯之中。


修行者的墮落比善男信女的追求靈驗,對宗教的殺傷力更為巨大。


靈修教育是宗教最為核心的終極目標,重視的是生命自我淨化的教育歷程,突破各種外在形式的拘泥與限制,回歸到至善存有的心性境界,不斷地從個人靈修的知行中交感天地鬼神的超驗精神,來充實與究竟自我的生命,達到與道合一的生命境界。


這種生命境界就是永無止境的生命教育,不僅要了解生命的本質,還要投入到持之永恆的實踐行為上,如此生命教育就是生命的靈修教育,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道化教育。


當自覺到生命的主體存有,意識到身心的靈修需求時,就已進入到生命教育之中,致力於體驗自我生命的存有奧秘,這是宗教的範疇,也可以不是宗教的範疇,而是生命自我體驗的範疇。



結論

宗教異於其他精神文明,最大的特徵就在於其獨特的神聖體驗,這種宗教體驗不屬於科學的真假課題,也不屬於哲學的邏輯課題,是直接訴諸於體驗者對於神聖存在的主觀經驗與直覺感受,是跳脫出一切客觀形式的檢驗標準。


這些宗教體驗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可能發展出一些具體的外顯形式,如神話、巫術、禁忌、占卜、祭祀、儀式等神秘經驗的象徵符號,這些經驗之所以稱為神秘,就在於其不可驗證性上,只是符號還是一種外在的形式,當其成為神聖經驗的象徵時,形式與內容之間就已不再完全等同,當代人們對宗教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宗教形式而忽略了信仰本質,這樣的心態根本無法相應於宗教或認識宗教,同時無法領悟生命自身的內在自性。


宗教是重本質而輕形式的精神文明,是要直接回到與超自然力量相交通的神聖經驗上,一切外顯的形式都只是方便性的符號,其目的在於生命直接與神聖相遇的體驗上。


宗教的靈性教育是有助於生命教育的具體實踐,二者是緊密相繫,重視人類生命存在的精神內涵,要求在實現自身存有本質的歷​​程中,發展出合乎宇宙秩序的生活形式與文化價值,進行身心一致的自我完成,擴充人與宇宙一體化的無限生命能量,進而形成合於道的心境與人格的圓善生命。


在當代社會人們過度依賴科技的物質享受時,還是需要內在靈性的精神教養,重視人心相通於宇宙法則的體證生命。


這是宗教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同時是根本性的生命教育,從物質性的身體提升到精神性的心性世界之中,是以人性為核心發展而成的生命觀與宇宙觀,來面對生命真實感受的人際處境,從科技物化的工具理性處重視人的道德涵養與倫理實踐,進而能在現實生活中建構起真善美統一的心靈情境。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生命教育不僅不能切除或斷絕與宗教的關係,更需要與宗教有著合則兩利的互動聯結,共同地教養人們的心靈世界化解人間的混亂與現實的矛盾,指導具體擺脫煩惱與消除苦難的對應技術與方法,培養現代人自我完善的文化內涵。


結合科學與宗教的智慧
——以心靈教育促進靈性健康

劉雅詩
有別於科學的宗教生命教育 http://www.chinabahaifriends.com/node/4549
鄭志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