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女演員譚蒂紐頓(Thandie Newton),充滿溫柔與智慧的演講中,她剖析自己身為一個英國及辛巴威的混血兒,在倫敦長大、棕色的皮膚、黝黑的髮色,從小便面臨了一段反覆「尋找自我」的過程,因為她認為她的膚色與同學們不同、與學校修女不同、更與內心所認識的自己相互衝突。
她害怕自己變成「異類」(otherness),於是,不斷地否定自己所認定的自己,企圖想要從朋友、同儕、環境中,找到相同點,因為「與別人站在同一陣線」的感覺,總是可以讓我們獲得滿滿的「安全感」。
在生活中,此種建立「自我」的過程,不僅發生在譚蒂紐頓因為膚色而感到迷失上頭,我們的「自我」,也時常被外在力量摧毀、然後再建造,例如:挫折感、沮喪、悲觀、缺乏自信等等,這些感受總是讓我們「找不到自己」。
就像是一個失戀的人,很難不去懷疑自己的個性是不是不夠好?不然,為什麼會失去愛情?就像一個重考又落榜的考生,很容易就否定自己的所有的努力,開始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什麼也完成不了。
「找自己」之前,先丟開自己的包袱
但事情不是這樣的,譚蒂紐頓想要告訴我們,雖然,她曾經羞愧於「沒有自我」,也曾經掙扎於「與他人不同」的環境中,她的故事,並不是希望大家都去努力的找到「自我」,相反的,我們應該學習「忘我」,
不能否定的,缺乏「我們的自我」會讓人感到無比的焦慮及不安,但是,在忘我的過程中,才能學著打開所有感官、情緒,去體會這個世界。
而且,嘿!你想過嗎?其實「自我」,只是一種投影,是從別人眼裡看到的自己,「忘我」才是我們自己,去跟世界產生連結的方式,不論是把自己投入在音樂中、文字中、或是情感中,那種合一的感覺才是最真切的。
你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活在「自我」當中,而忘記投入自己的感覺、情緒,還錯把這種「安全感」當作是人生的全部,那不就太貶低生命所賦予我們的豐富性與價值了嗎?所以,請按下暫停鍵,別再播放「自我」的歌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